不同地域、不同年龄、不同专业背景的群体交汇于此,在乡野文化土壤上共同完成一次社会化学习。本次“七夕”共创营发挥高考余热,让青少年在与高校生的对话中深度了解专业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,看到未来专业、职业选择的更多可能,对自己的生涯能够有更加长远的规划,也为高校生提供一次跨界合作与专业落地实践的机会,在回溯自己的“过去”中找到与当下自洽的方式,双方都能对自身的认识更加清晰。架起人文关怀与教育传承的鹊桥,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。
营员到来伊始,集合展开一次破冰聚会,并进行选人分组环节。
各组成员明晰各自职责,在随后的营期里快速磨合、绑定关系、形成默契,熟悉与自己共同完成本次夏令营的合作伙伴。
各小组首先需要根据以上分类,明晰自身专业能够产出的作品形式,并尝试寻求与其他小组专业的合作,完成一次共创。
各合作小组自由发挥共创作品,在七夕节当天携作品参加前汾溪村“节日快乐”活动。
从古人观星,标示了牛宿与织女,到‘七夕’被视为七重吉庆日之一。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流传的过程中,古人对自然天相和数字的崇拜逐渐演变为牛郎与织女的浪漫故事。这个传说成为了七夕节的重要内涵之一,代表着中国古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
时至今日,在传统的延续之下,七夕除了被定义为与爱情有关的‘东方情人节’,不同地区、不同语境之下,人们对七夕还赋予了包含亲情、友情、智慧等多重含义。七夕节、情人节、七姑娘节、乞巧节、祈福节、天长节、饿女节等众多庆祝形式,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的不同想象和共同奔赴。